本报记者 王玲
传感器技术作为信息技术的三大基础之一,被福布斯评为未来影响人类的十大科技之首,它的重要性堪比芯片。上世纪70年代,中国首个压力传感器诞生在宝鸡。因此,宝鸡有了“压力传感器之乡”的美誉。
国家重点水利工程——三峡工程一水电站的水文监测,用的是麦克传感器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
国内某商用大飞机的压力监测,用的也是麦克传感器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
麦克传感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麦克公司”)就是在宝鸡成长起来的企业,它是致力于服务全球的工业自动化测控仪表制造服务商。在这片传承着工业基因的土地上,麦克公司凭着一股子锲而不舍的“钻劲”,在50余载的发展历程中,将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在传感器领域闯出了一条从“跟跑”到“领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成为国内工业级压力传感器领域当之无愧的领军者。今天,让我们走进麦克公司,深度解析他们“四链”融合之下的科技创新之路。
逆向发展逼出来的创新链
麦克公司成立于1993年,它的前身是1971年宝鸡市秦岭晶体管厂成立的中国首个传感器研究所,该所于1977年研制出中国第一个压力传感器,这也奠定了宝鸡作为“压力传感器之乡”的地位。1993年,中美合资麦克传感器有限公司成立,麦克公司自此登上了历史舞台。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传感器是做什么的?我们来作一个通俗的比喻,如果说芯片是大脑,那么传感器就是神经系统,两者密不可分。芯片的存在使物体具有“智慧”,可以作出用户想要的反馈;而传感器的存在使物体具有触觉和味觉,使物体慢慢具有生命力。在工业互联网时代,传感器技术被誉为“智能制造的基石”。
彼时,中国传感器行业才刚刚起步,产品大都依赖进口。麦克公司与瑞士凯勒公司合作,代理销售凯勒的产品。在这个过程中,麦克公司加速对外国先进技术的吸收、转化,形成了自己的产品优势。
1996年,麦克公司成功研制出不锈钢隔离压阻式压力传感器,打破国外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垄断。
1997年,麦克公司凭着过硬的产品质量,中标三峡工程一水电站的水文监测项目,一举奠定了麦克传感器在行业内的地位。2000年,麦克公司成为“三峡大坝”的合格供应商。2007年,麦克公司成立国际事业部,开始了全球化发展战略。如今,麦克公司在全球建立了60多个经销商服务网点,产品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我们是从产品、业务驱动向技术转变,如今技术创新已经摆在了公司发展的首位。”麦克公司副总经理崔成对记者说。
2013年,麦克公司技术研发中心成立,开启了前沿技术的研究。公司引入国际先进的“IPD研发管理体系”,专业的研发设备一应俱全,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坚实的硬件基础,每年稳定投入约7%的营业收入用于研发,确保了技术持续革新与产品竞争力不断提升。如今的麦克公司,在宝鸡、西安、上海三地均建有业内领先的高标准实验室。
麦克公司始终将研发创新视作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自2022年起,为提升高端传感器的国产化替代率,公司对标国际一流标准,自主研发MDM7100系列产品,该产品主要应用于石油、化工等领域。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历经数次迭代升级,最终一版MDM7100产品在稳定性和精度方面达到了国际一线产品的性能,在行业内引起了轰动。2023年,公司更是一口气发布了8款新产品。
截至目前,麦克公司已拥有授权专利和软著共计223项,其中包括20项发明专利,并取得CE、RoHS、UL、CB等国内外产品专业认证超240项,参与制定国家、地方与行业标准共10项。公司也获得了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陕西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等称号。
多年来,麦克公司不仅见证了中国传感器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全过程,更是在全球范围内提升了中国品牌的影响力。
“三地”“四园”打造全产业链
9月4日,记者走进麦克公司宝鸡基地的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进行产品焊接、包装等工作。在洁净车间里,技术人员身着无尘衣、戴着口罩,小心翼翼地将直径1.9厘米的传感器放置于显微镜下检测。
“每个传感器从原料到成品,有20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不能马虎。”车间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如今的麦克公司,产品涵盖了压力、液位、温度、流量四大领域,形成了从基础传感器芯体到高端智能变送器的全产业链布局。公司产品创造了多个国内第一,研发制造的工业压力传感器和变送器产值全国第一、高端压力传感器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金属膜隔离传感器自动化制造水平行业第一……
在压力传感器方面,其自主研发的MPM281Pro高精度传感器,实现了微压至高压全范围覆盖,广泛应用于计量检测、智能制造等高精度场景,其产品参数比肩国际一线尖品,能够实现在高标准计量与测量应用领域对国际竞品的完美替代。MDM7000系列智能压力变送器,采用第二代自研单晶硅压阻技术,精度高达±0.05%FS,支持-40℃~85℃极端环境,适用于化工、船舶、新能源等严苛工况,并取得DNV、CCS等8国船级社认证及ATEX、IECEx国际防爆认证。液位与流量测量设备可集成HART协议通信,支持多参量测量,适配智慧水务、油气管道监测等场景;温度传感器能提供耐高温双填充液隔膜系统,配套耐腐蚀膜片材料,满足船舶尾气脱硫系统等高温、高腐蚀环境需求。
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和技术实力,麦克公司的产品广泛应用于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物联网、智能制造等多个行业,有效推动了“国产替代”的深入实践,特别是在石油天然气、新能源、智能制造等前沿领域,麦克公司的解决方案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公司国内市场销售额在国产品牌中名列前茅,产品更是漂洋过海,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市场上受到广泛好评。
在宝鸡,麦克公司充分发挥了传感器链主企业的龙头作用。宝鸡已聚集麦克公司、睿科传感、烽火电子等传感器企业60多户,产品涉及压力、温度、流量、液位等4大类200多种,已形成从感知材料、敏感元件到变送器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麦克公司通过与上下游企业紧密合作,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推动了整个传感器产业发展壮大。
目前,麦克公司在宝鸡、西安、上海三地建设了4个产业园区。宝鸡基地主要生产扩散硅压力变送器、传感器和流量计,西安基地生产温度变送器,上海基地生产单晶硅压力变送器和传感器。公司传感器、变送器年产量超过300万台,去年总产值达5.2亿元,成为国内传感器行业当之无愧的“领头羊”。华为、美的、中石油、中石化、中国中车等企业都是麦克公司的合作伙伴。
“麦克公司的目标是用五到十年时间做到国际传感器的头部企业,我们正在全力向这个目标冲刺。”崔成说。
“造血”能力强劲资金链稳固
充足的资金是保证企业良性发展的基础。
为了保证新品研发,麦克公司每年投入巨大资金进行研发。崔成说:“去年的研发费用投入4000万元,今年准备投入4800万元,研发费用每年呈现15%至20%的增长。”
那么这些资金从哪里来呢?
一方面,公司自身经营状况良好,“造血”能力强劲,现金流充沛,稳定的销售收入为研发创新和生产运营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随着公司产品市场份额不断扩大,销售额逐年攀升,近3年营收平均增长25%,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另一方面,政府也给予麦克公司大力支持。政府通过产业扶持资金、税收优惠政策等方式,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创新能力。去年,麦克公司共获得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补助资金、重点产业链揭榜挂帅项目补助、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补助等奖补资金共计588万元。
作为国内传感器领域具有代表性的科技型企业,麦克公司即将进入资本市场。记者了解到,麦克公司已经进入宝鸡市上市后备企业名单,目前正在进行IPO辅导阶段。传统市场体系加上未来的资本市场,这些多元化的资金支持,确保了麦克公司在技术研发、生产设备更新、市场拓展等方面能够顺利开展工作,为企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金后盾。
新老结合确保筑牢人才链
人才是支撑创新体系建设的根本。
目前麦克公司共有700多人,其中30%是技术人员及与技术相关岗位的人员,仅核心研发人员就有120人。
麦克公司每年在研发上投入大量资金,最大的花费流向了人才端。“几十年来,公司能够取得长足发展,没有被淘汰反而引领市场,就是因为我们有足够多的人才储备,积攒了足够的创新力量。”崔成说。
在麦克公司的研发团队中,既有经验丰富的行业专家,也有充满创新活力的年轻人才。他们相互协作,共同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同时,麦克公司还积极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吸引高校优秀毕业生加入。此外,麦克公司还柔性引进国内外高端人才,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带来新的思路和理念。正是这样一支多元化、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麦克公司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人才引进来不难,留得住才是关键。为此,公司一方面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和完善的福利保障体系,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另一方面,注重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为员工提供广阔的晋升空间和丰富的培训学习机会。公司内部建立了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导师带徒、内部培训、外部进修等多种方式,不断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强大的人才储备满足了麦克公司的技术创新需求。据悉,近年来,该公司每年都有10到15款新产品投入市场,新产品带来的市场收益和市场份额在逐年扩大。
此外,与其他公司不同的是,麦克公司在研发上还有一种独特的方式——与客户进行共同研发。公司用标准化的管理体系,结合客户的需求,进行深度研发。这种深度融合模式不仅收到了双赢的效果,而且增加了麦克公司与客户的黏性。
即将下班,麦克公司上海产业园的研发中心依旧灯火通明,这里的团队正与德国子公司召开视频会议,讨论欧洲市场的产品适配方案;在宝鸡的生产车间里,新一批传感器正打包发往全球。从宝鸡到上海,从国内到国外,麦克公司以“四链”融合为引擎,不仅实现了自身的高质量发展,更带动了中国传感器产业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