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宝桥参建的黄茅海大桥
张莉(左二)和同事探讨技术问题
中铁宝桥钢桥梁“5G”工厂
本报记者 王玲
在宝鸡,有这样一家企业:
年产钢桥梁近50万吨,长期雄踞国内大型钢桥梁第一,参建的多项“超级工程”举世闻名;
年产铁路道岔一万组、Ⅲ代高锰钢和合金钢辙叉两万个,是国内最大的铁路道岔制造商,也是世界三大铁路道岔制造商之一;
它就是中铁宝桥集团有限公司。作为中铁工业旗下龙头企业,这家拥有59年历史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正以科技创新的澎湃动能,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在高铁道岔、钢桥梁、城轨交通等领域持续领跑。从港珠澳大桥的世纪工程到京沪高铁的飞驰动脉,从克罗地亚佩列沙茨大桥的东方智慧到中老铁路的“中国方案”,中铁宝桥用科技创新书写着中国制造的传奇篇章。
科技项目攻坚 锻造硬核技术链
不久前,中铁宝桥集团有限公司新一代特纯高锰钢辙叉首次出口欧盟。辙叉是铁路轨道线路平面交叉的设备,其功能为实现列车轮对在不同轨道间的平稳过渡及导向,也是铁路道岔的核心部件。此次出口的新一代特纯高锰钢辙叉,是中铁宝桥专门为欧盟铁路量身定制的“黑科技”产品,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代表目前中国铁路辙叉研发制造的最高水平。
中铁宝桥的前身是原铁道部宝鸡桥梁厂。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这家国企,在59年间累计建造钢桥梁1000余座,创造多项世界第一;累计生产各类道岔近30万组,成功研发国内首组时速250公里客专道岔,350公里高速道岔、提速道岔、重载道岔等,有力保障国铁六次大提速和我国顺利迈入“高铁时代”;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古斯塔夫斯·林德萨尔奖等国内外大奖100余项……
在骄人的成绩背后,科技创新始终是驱动企业发展的核心引擎。
“中铁宝桥是我国最早的国家铁道器材研发基地之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研发是企业的第一责任。”采访中,企业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仅去年,中铁宝桥科研立项124项,研发费用投入强度5.42%,组织承担及参与国家级、股份公司重点科研项目14项。盘点“十四五”期间,中铁宝桥累计承担国家级科技项目6项、省部级重点课题5项,形成专利集群10项。其开发的时速400公里高速道岔打破国外垄断,智能焊接系统使工效提升300%,波形钢腹板组合梁技术让桥梁自重减轻20%。这些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应用,推动企业新产品贡献率连续三年超过60% 。
这么多年,中铁宝桥基础研究始终瞄准行业前沿,应用研究攻克共性技术,产品开发聚焦市场需求,这样的“三级研发体系”有效保证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
“公司在研发投入方面坚持‘1:2:7’的布局,即10%的资源用于前沿技术的超前探索,20%的资源用于公司下一代产品与技术的储备,70%的资源用于解决和提升当前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中铁宝桥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围绕“提质增效、降本增效”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并转化应用到生产经营中,这种“效益型创新”模式,充分保障了主营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核心竞争力。
近5年,中铁宝桥研发经费投入占企业年销售收入的比重均超过5%,新品销售收入占企业年销售收入的70%以上,产品研发呈现出“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的良好局面。
正是靠着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中铁宝桥在众多国企中创造了连续46年稳定盈利的奇迹。
人才生态构建 激活创新基因链
在以全国劳动模范、中铁宝桥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张莉命名的“张莉劳模创新工作室”,张莉正和几名年轻的同事探讨技术问题。作为工作室的负责人和技术专家,像这样的业务学习和科研探讨,张莉每月至少组织一次,最大限度发挥她的“传帮带”作用。据介绍,像这样的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中铁宝桥共有8个,这些工作室在工艺创新、技术探索、科技攻关、人才培养等方面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这也是中铁宝桥人才建设的一个特色。
这么多年,中铁宝桥如何能一次次攻克技术难题、打破行业壁垒并保持产品领先地位?关键是人才。
其实,多年以前,与众多国企一样,中铁宝桥也曾出现过人才外流的情况。为此,中铁宝桥着手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人才引进、培养、学习、使用、激励机制,通过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等“真金白银”投入,让企业职工既看到了前途,又看到了“钱途”。为了打通人才成长的通道,中铁宝桥实施了管理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双轨并行的管理策略。针对技术岗位,企业成立专门的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通过“师带徒、将带兵”的模式,以及举行技术技能比武和“中铁宝桥”职业技能大赛等活动,不断激发人才的潜力。
就拿张莉来说,参加工作20多年来,她曾参与多个重点铁路项目的新型道岔研发工作,并获得5个国家专利。而她就是从一线技术人员到中层管理人员,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复合型技术管理人才。在面临国内首组直向时速250公里60千克/米—18号单开道岔研制项目的挑战时,她和团队仅用60天就高质量完成了由50张图纸组成的一整套技术文件,不仅优化了客专道岔设计,还提高了加工效率,为我国首组客专铁路道岔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据悉,企业每年投入职工各类培训教育的经费达300多万元。为畅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企业还建立完善了《中铁宝桥科技专家评选及管理办法》《中铁宝桥集团有限公司科技项目管理办法》《中铁宝桥科技创新成果激励办法》等管理制度,为科技人员潜心搞研究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
如今,科技人才队伍持续壮大,中铁宝桥直接从事科研开发的有350人,其中297人拥有高级职称,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并涌现出多位中国中铁专家,专业包括道岔、机械、桥梁、电气等公司产品涉及的全部领域。
“我们的技术人员分为拔尖人才、二级专家、一级专家和首席专家。其中,首席专家工资待遇与公司高管一样,一级、二级专家工资待遇与公司中层一样。”中铁宝桥技术中心党总支书记、院长牛均宽介绍说。
除了内部培养,企业每年还不断引进新鲜血液。去年,企业通过社会招聘和校园招聘精准引才83人,这些人将是未来中铁宝桥技术创新的中坚力量。
平台矩阵赋能 构筑协同创新链
4月24日,中铁宝桥集团道岔“数智化工厂”建成投用,这标志着铁路道岔真正从“制造”迈向“智造”。“数智化工厂”有效破解了工艺、设备、安全、环保、信息技术等多专业深度融合的难题,研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工业软件及智能制造装备,实现了生产过程中实物物流与管理信息流的精准同步,让企业运营决策时间缩短了50%,不良品率降低20%以上,人力成本节约40%以上。这个“数智化工厂”就是企业自主创新、产学研联合开发的成果。
铁路道岔、高锰钢辙叉、桥梁钢结构、城市轨道交通设施是中铁宝桥的四大“王牌”产品。围绕这些“王牌”产品,中铁宝桥的科技创新版图上,布局了一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四个研究院组成的平台矩阵。这些平台如同强大的创新磁场,吸引着产学研用各要素深度耦合。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燕山大学、铁道科学研究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均被这个磁场吸引并发挥作用。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我们向上级单位纵向承揽项目,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横向合作,共同提高科技创新水平。”牛均宽说。2023年荣获河北省科技一等奖的“新型高性能耐候桥梁钢及应用关键技术”项目,就是中铁宝桥与燕山大学合作实施的,该项目通过新材料、新技术,解决了特殊地形和气候条件下桥梁的后期养护问题。采用这一新技术,中铁宝桥在青藏高原上建成了我国第一座免涂装耐候铁路钢桥、国内最大跨度中承式钢管拱桥——拉林铁路藏木雅鲁藏布江特大桥。
同时,为了加快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技术中心围绕主导产品的技术发展方向,积极推进科研工作站、科研工作项目制的建设,不断打造公司主导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四链深度融合 打造创新共同体
翻开中铁宝桥的科技创新“账本”,可以看到清晰的投入产出曲线:研发经费连续五年保持5%以上增速,始终高于制造业平均水平。“逐年递增的科技经费投入,不断优化的科技投入结构,强化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推动了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有力保障,催生了以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悬浮道岔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第一’和‘世界首创’,推动中铁宝桥始终站在技术最前沿、跑在行业最前端。”中铁宝桥总工程师吉敏廷表示。
到目前为止,中铁宝桥先后获得1000余项国家专利,这些科技成果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效益。仅去年,实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创效1.7亿元。此外,去年企业成功申报2024年陕西省百项科技成果转化重点项目、陕西省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产品项目、陕西省大型企业研发奖补项目等政府资金补助类项目,累计获政府专项资金约150万元。
如今,创新的“化学反应”就在中铁宝桥的创新生态中持续“裂变”。这种深度融合正在重构企业创新图谱:技术链聚焦“智能、绿色、高效”方向,人才链构建“塔尖引领、塔身支撑、塔基稳固”结构,资金链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金融协同”机制,平台链打造“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应用”闭环。四链交织形成的创新共同体,使中铁宝桥科技成果转化周期从3.5年缩短至2年,年产生经济效益超2亿元。
站在新起点,中铁宝桥正以“四链融合”为笔、以科技创新为墨,描绘着交通强国的壮美画卷。当智能机器人挥舞机械臂绘就“钢铁彩虹”,当数字孪生技术赋予桥梁“智慧大脑”,这家装备制造领域的“国家队”,正在用自主创新的铿锵脚步,丈量着中国智造的新高度。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征程上,中铁宝桥的故事,正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生动注脚,更是新时代国有企业勇攀科技高峰的壮丽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