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宝鸡市科技局网站
本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媒体报道

从实验室到生产力——宝鸡技术交易何以“涨”声一片?

来源: 宝鸡日报 发布时间:2024-12-25 15:07

在宝鸡高质量发展之路上,已经汇集起一支扬帆出海的“联合舰队”……上千家高新技术企业千帆竞发,360个多元化创新研发平台动力十足,石油装备、钛及钛合金等13条重点产业链如一艘艘“舰船”劈波斩浪,全市技术交易额正以每年不低于20%的“航速”不断提速。
  技术交易活跃程度,既是体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温度计”,也是反映区域科技创新活跃态势的“晴雨表”。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今年1至11月底,我市技术交易额首次突破50亿元,位居全省前列。
  “生意”如此红火,这不但彰显出全市技术交易市场的巨大潜力,也为各个领域勾勒出一张全新的科技发展路线图,更深层次反映出一个地方研发、创新的底气和方向。
  从这一点来看,“50亿”背后,凝结着市委、市政府坚持追赶超越、久久为功的拼劲,凝结着企业、科研人员坚持技术研发、主动求新求变的执着,凝结着全市人民渴望发展向好、城市腾飞的期盼。
  位于中国版图的西北地区,又非省会城市的宝鸡,如何在克服自身不足和突破人才、平台桎梏的同时走在全省前列?这背后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记者进行调查与走访,看看宝鸡如何实现技术与产业的“双向奔赴”。
  锚定发展汇集“原动力”
  一个核心部件的成功研发,帮助宝鸡企业掰开了被国外技术卡住脖子的手;
  一个标准样件的生产投用,弥补了国内锆铪行业质量检测没有标准的空白;
  一粒蔬菜种子的优质培育,为中小企业赢得了不错的市场份额……
  这一项项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将科技成果切实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成效。
  “技术交易分为开发、转让、许可、咨询、服务5个类别,我市的技术交易主要集中在技术开发合同上,占到合同交易总额的85%以上。”市科技局科技体系建设科杨文博拿着我市技术合同交易情况分析报告介绍说。
  技术开发合同占比高居榜首,可以看出各行业对新技术的迫切需求与渴望。其中针对“卡脖子”技术的开发,更是我市重点产业链、重点行业企业转型发展的着力点。对此,宝鸡中车时代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简称宝鸡中车时代)的相关技术负责人深有感触。
  “进口产品,不仅要价高,而且要看别人脸色,被卡住脖子的滋味真不好受!”宝鸡中车时代探伤检测产品主管张永超说,他们公司是我市轨道交通装备重点产业链龙头企业,肩负着轨道交通产业集群谋“新”重“质”的大任。然而多年来,其重要产品之一的钢轨探伤车核心部件却长期受国外垄断的控制。
  宝鸡中车时代承接的国铁集团“大型养路机械关键技术装备自主深化研究”项目,就是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钢轨伤损检测装备的“破冰”之举。
  2015年,该公司承接了这个项目。前后两年时间,“GTC-80ⅡJ型钢轨探伤车”历经研发、试制、试验、考核等程序成功投用。该车不仅实现了核心部件的自主研发,还降低了30%的产品成本。记者了解到,目前这一钢轨探伤车整机生产已实现批量化、产业化,为企业带来了超5亿元的产值,也带动了宝鸡及周边产业的发展。
  解决大企业的“卡脖子”问题,是实现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强盛之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围绕企业在创新路上的“难点”“堵点”,从政策、资金及人才引进上大力倾斜,鼓励扶持企业大胆破冰,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让我市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技术交易汇聚起发展动力。
  在宝鸡市聚和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记者看到一侧机械臂翻飞,另一侧数台数控机床整齐排列。公司生产技术主管李永录说,他们公司是分步实行现代改造的,企业的现代化,必须是设备的现代化、智能化!
  第一步,用焊接机器人替代人工焊接,实现生产线智能化;第二步,用数控机床替代人工镗铣钻,完成数字化改造;今年该公司在技术研发上又投入2500余万元,对产品进行轻量化改造升级。
  李永录说:“通过技术交易促进技术产品商品化、产业化,我们实现了产量翻番,销售收入从原来的不到1亿元增加到2.4亿元,还获得了11项实用新型专利、发明专利。企业也从传统制造企业,直接进入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行列。”
  技术交易在推动工业企业发展上大展拳脚,在提高农业产量、降低种植成本方面的作用也不容小觑。
  时值冬日,气温骤降,然而在位于陈仓区东关街道西高泉村的宝鸡鲜尔美农业有限公司蔬菜大棚里,却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公司与中国农科院合作种植的富硒油菜薹首批进入采收期。公司负责人鲜宏刚说:“这次富硒油菜薹如果试种成功,培育种苗的经济效益会大幅提升,同时还能解决拱棚因冬季气温低而闲置的情况。”
  这已不是鲜宏刚第一次享受技术带来的红利。
  2020年,鲜宏刚投资建设10座日光温室,打算在培育蔬菜苗上干一番事业。结果培育出来的蔬菜苗高低不齐,移栽后长势不均匀,影响种植户管理。控旺成了鲜宏刚育苗面临的首个难题,他专门跑到山东寿光,请当地育苗专业技术人员来指导。两年时间,前后花了近30万元买技术、学技术。有了技术,菜苗成活率高、质量好,下订单的人越来越多,第一年就把买技术的钱挣了回来。
  不管是工业也好,农业也罢,锚定服务发展的目标,技术交易的触角已经伸向各行业。宝鸡技术交易额从2011年的1.91亿元,提升到2023年的45.17亿元。杨文博说:“今年我市技术交易额预计将达到54亿元。”

引才引智提升“攻关力”
  技术交易的本质是知识和技能的转移,靠的是高素质技术人才的“攻关力”。而我市技术交易额如何能屡创新高呢?在11月12日召开的2024宝鸡人才政策集中兑现大会上,一份极具“含金量”的名单,也许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豹。
  这份《2023年度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人才引育政策和省级人才计划入选者通报奖励名单》上,全市64名专家人才获得重奖,其中42人分别获得了20万元及以上奖励。如此大力度的奖励,是我市落实人才引育政策的实际行动,也彰显了市委、市政府尊知重才的诚意和求贤若渴的态度。
  正是这样自上而下对人才工作的重视,让宝鸡在引才引智政策方面更显多维度。从顶层设计来说,我市出台《宝鸡市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宝鸡市鼓励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若干措施》等政策,将利好政策覆盖各个领域专家人才;从产业发展来说,制定《宝鸡市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暂行)》,为产业发展聚集人才;从个人层面来说,事无巨细把人才的落户购房、就医上学、家属就业等“关键小事”安排得明明白白,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截至目前,全市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已累计引来科技创新人才团队397支、科研人员3万余名。
  人才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招揽人才从来不是目的,运用人才、发挥人才潜能,推动发展才是终极目标。这一点在国核锆铪理化检测有限公司展现得尤为明显。
  “我们的技术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3岁,却能突破一项项技术瓶颈,创造出多项填补空白的奇迹。”国核锆铪理化检测有限公司副总质量师卫新民说。
  锆铪材是核电站的关键结构材料。从使用领域就能想到对材料的要求标准之高。但就这样一个使用场景特殊、要求极为严格的材料,国内没有形成检测专有的技术体系,特别是一直没有自主研发的作为定量分析实物标准样品。没有认证的专属标准物质做“标尺”,没有专业检测技术的支撑,企业生产的锆铪材均一性、稳定性就得不到保证,更无法依靠准确溯源的数据结果走进国际市场。
  展开在锆铪材检测领域的一张白纸,给了人才“天高任鸟飞”的空间。依托国核锆业研发中心,国核锆铪理化检测有限公司组建了年轻的研发团队,年轻人带着冲劲连闯“三关”,第一关吸收国内外相关检测经验为我所用,形成了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锆铪材专业检测体系;第二关推动专有检测技术体系向行业通用技术转换,形成行业标准体系;第三关改变标准样品依赖进口,实现含量梯度分布的一系列锆铪材标准样品自主研发目标。
  在国核锆铪理化检测有限公司实验室内,卫新民拿出1个装着金属颗粒的瓶子说:“这里面装的是核级锆材光谱分析标样,看着平平无奇,它可是填补了国际、国内光谱分析法检测核级锆材没有标样的空白。”
  目前,通过公司研发团队的全力闯关,公司申报获批了16项授权专利,在锆铪材检测领域实现了多项从0到1的突破,也为该领域后续发展培育了一支年轻化的人才队伍。
  主打实操的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将“才尽其用”的舞台放在企业里,将学院教授们请出“象牙塔”,开展“百名教授进百企”活动,机电信息学院老师李国强就是活动参与者之一。
  刚带领团队将“注塑机工业机器人产线集成设备”开发方案做好的李国强,已顺利为中国石油集团宝石管业有限公司提供了两项技术服务。他说:“不去企业不知道,原来有很多我们本地就可以提供的技术服务,企业还要去北京、上海花高价找人来做。”经过活动了解对接,他和团队将为中国石油集团宝石管业有限公司,提供钢套卷圆机工业机器人自动上料设备开发、钢套翻边机自动化改造等6项技术服务。用自己的才能服务产业发展,这让李国强团队干劲十足。
  人才带动促进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我市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申报数量和质量、获奖数量都处于全省前列,并呈现持续上升态势。五年累计荣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16项、专利1137项。
  近期,我市出台《宝鸡市科技教育校企研发协同办法》,采取企业出题、院校揭榜、协同攻关的方式,又一次为人才施展抱负提供了空间。
  引才引智引来活水,用才用智用出实效,为宝鸡技术交易再添新生力量。
  打造平台强化“支撑力”激活“创新链”,耦合“产业链”,需要平台来实现两链之间的相辅相成。而这个平台不管是叫技术交易平台,还是叫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其目的就是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
  把“融合”一词刻在平台上,宝鸡将各类政策自上而下一竿子插到底;自下而上叠加创新平台,聚沙成塔,在全市构建起上下联动、部门协作、齐抓共管的综合平台,将创新链、产业链拧成互融互通一股绳。
  在宝鸡市博磊化工机械有限公司会议室里,秦创原(宝鸡陈仓)创新促进中心、陈仓区科学技术开发中心主任杨梅正在跟企业沟通对接省级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建设进展情况。
  “博磊化工”是西北五省区唯一一家工艺往复压缩机制造企业,公司办公室主任王虹说:“我们今年正在和西交大,还有两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联合进行产品更新换代。通过区工信(科技)局政策指导服务,我们享受到了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建设项目等政策红利。”
  杨梅说:“秦创原大力建设‘三支队伍’,‘科学家+工程师’队伍排在首位,申报成功后,企业能享受到相应财政科技经费支持。在工作中我们了解到,采取‘科学家+工程师’方式搞研发的企业有很多,但仍有部分企业没有申请这些政策福利,所以宣传指导服务工作还要加大力度。”
  锚定打造秦创原“两链”融合示范区的目标,我市把部门职能、企业职责、研发服务“融”在一起,专门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分工,加快秦创原平台建设。目前,秦创原新型传感器产业创新聚集区获批,12个秦创原县域创新促进中心覆盖全市,今年全市共培育秦创原“三支队伍”157支,其中省级、市级“科学家+工程师”队伍41支。
  据了解,截至目前,我市创新研发平台已有360个,引导平台与企业联合、与产业融合,已成为研发平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体现。
  宝鸡文理学院云集了近400名博士、14个省级研发平台,研究方向覆盖众多领域。如何把这些平台与宝鸡产业结合起来,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学校一方面依托宝鸡装备制造名城建设、植物药资源丰富等产业、文化、地域优势,先后建立了14个省级研发平台、众创空间、科普研究中心,力求研发平台多元化;另一方面丰富科研项目申请路径和管理办法,保障研发顺利进行。就拿投入科研的经费来说,2023年学院科研总经费比2019年增长了215%。”宝鸡文理学院科研管理处副处长刘全定介绍说。
  平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效应不断显现。在秦岭药用植物及有机功能分子、钛打磨机器人等领域,都有宝鸡文理学院研发团队的身影。5年时间学校获批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435项,其中国家级、省部级项目466项,研究成果中不乏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编制战略规划等重大课题。
  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受西安、成都等中心城市对人才虹吸的影响,宝鸡科技研发平台创新人才数量不足、平台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依然存在。
  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对这些问题进行调研后建议:针对人才,探索实行“校招共用”引才用才模式,通过项目合作、兼职聘用、课题研究、技术攻关等方式,培养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才;针对平台,加快制定鼓励科技研发平台改革意见,完善创新平台培育机制,加强对各级各类研发平台的指导、联系、考评和管理,提升平台整体质效。
  市科技局局长景行军说:“面向未来,我们将全力聚焦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发展,扎实推动研发机构、项目、人才、资金协同配合一体化发展,充分激发创新合作的智慧和活力。”
  打破桎梏释放“内生力”
  科创领域恰似一片希望的田野,众多怀揣梦想的企业如同幼苗,期待着阳光雨露的滋养。我市针对不同阶段科创型企业的不同需求、不同期盼,对症施策提供有利的成长环境,让创新“内生力”不断变强。
  打破第一桎梏:不敢转。
  “推动科技成果实现转化、走向市场,我们团队体验到了‘不敢转’的困惑,也体验到了成功进入市场的喜悦。”巡检机器人智能感知与决策规划创新团队人员说。这个团队是宝鸡文理学院在科技成果转化走向市场方面“第一个吃螃蟹的”。
  2019年开始,该团队用3年时间研制出“全国产化替代的工控计算机”,解决了部分国产工业控制计算机关键领域的“卡脖子”问题。在这个成果转化落地时,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后的保值、职务科研人员兼职创办企业的政策、转化业绩的认定等等,接二连三的问题让团队非常担心。
  宝鸡文理学院与市科技局等多部门协调联动,落实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政策,研究相关法律条文,为该技术作价200万元入股陕西宝科信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并引入秦创原春种基金、宝鸡市科创基金,帮助公司解决了转化启动资金问题。目前,该项技术已完成产品化,正在进行市场拓展,同时,该企业今年获批省级“高新技术企业”。
  一个为科研人员搭建的从成果走向产业化的平台,解决了其“不敢转”的后顾之忧,我市已有7个试点单位1090项科技成果实现单列管理,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企业23家。
  打破第二桎梏:不会用。
  知识产权不会申报,把销售合同与技术合同混为一谈……这些问题的出现,究其原因还是对政策不了解、不会用。而科技经纪人的出现直击问题要害。
  王伟就是我市培养的科技经纪人之一。他说:“现在不少企业特别是科技类中小微企业,只专注于自身发展,对科技项目不会用政策,错过不少政策福利。”2023年底,我市一家做钛电极的企业签订了7000万元的外贸销售合同,从合同中发现,他们未对提供的技术另外签订合同,后续将无法享受技术交易合同登记提供的各项优惠政策。王伟说:“现在我们都是一对一上门为企业提供服务,全过程进行研发项目费用归集、知识产权申报、企业梯度培育等工作,帮助企业用好各项政策。”
  目前,我市已有300余名科技经纪人分布在科技型企业、高校、创新创业载体等机构,在科技成果供给端、服务端、需求端持续发力,打通了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打破第三桎梏:融资难。
  “只用了3天时间,我们给陕西茂松科创有限公司发放了1000万元的纯信用贷款,缩短了贷款审批时间,还省去了担保抵押手续,这都得益于‘精准画像’。”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宝鸡分行普惠金融事业部副经理陈东旭说。
  陕西茂松科创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短短几年时间,先后荣获科技型中小企业、瞪羚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称号。在今年初,企业急需资金采购一批原材料,就有了上面借款的事情。
  面对科技型企业“轻资产、重投入、高增长、强波动”的特点,如何让金融机构“敢贷”“能贷”“愿贷”?
  杨文博说:“针对科技型企业的特点,我们开展创新积分制管理,通过对科技型企业纳税数据、销售收入、资产负债、研发费用投入等多维度数据分析,为全市776户科技型企业‘精准画像’,解决金融机构对科技型企业看不清、看不懂的问题。”
  金融机构根据“精准画像”开发了37款科技金融产品,为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型企业提供多种选择。截至目前,全市共有942户科技型企业获得银行贷款,其中高新技术企业获贷率达71.7%,累计贷款余额191.8亿元,较上年增长7.3%。
  各项政策措施精准落地,如春风化雨,滋润着科技型企业茁壮成长、焕发生机。
  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不足。例如,金融机构依旧偏好成熟度高、低风险项目,对具有不确定性的创新平台类项目有效投入仍然不足。同时,我市有154家创新创业载体,但省级以上平台占比低。另外,一些企业还存在“不敢转”“不会转”等冲劲不足的问题。
  可喜的是,我市技术交易已迈出坚实的步伐,而走出实验室、走进大市场,必将带动宝鸡创新技术不断向高攀登、向新而行!



主办:宝鸡市科技局 地址:宝鸡市行政中心1号楼6层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 电话:0917-3260233

陕ICP备12009282号 网站标识码:6103000064

陕公网安备610303020002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