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宝鸡,暑热渐消。
在凤翔雨嘉果业星创天地的果园里,李雨暄检查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作业;凤县林麝基地的饲养日志上,段红艳做的最后一组观测数据墨迹未干……这是参加宝鸡市2025年“青春有为·振兴乡村”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活动的高校学子工作的缩影。
本次活动由市科技局牵头组织,从7月17日到8月25日,19名高校学子深入农业生产一线,用科技知识“书写”了别样的暑期实践答卷。
将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
在海拔1500米的太白蔬菜试验示范站,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志愿者明慧琳正将关键的根肿病样本仔细封存入冷链箱。“从课堂理论到田间实践,这次志愿服务活动让我对植物病理学有了更深的理解。”明慧琳说,通过推广应用抗病品种与生物防治技术,这段时间基地病害发生率显著下降。
初到凤翔雨嘉果业星创天地的志愿者李雨暄,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自动化专业大二学生。在深入了解果园智能灌溉系统后,她提出引入开源数据分析工具,以优化决策流程,推动“智能果园”向“智慧果园”升级。“运用人工智能打造智慧农业,将是我未来学习和研究的核心方向,希望这片果园能成为我的第一块‘试验田’。”李雨暄说。
记者从市科技局了解到,为了有效推动乡村振兴,进一步拓宽优秀年轻科技人才储备,引导更多高校优秀学生走进“三农”、了解“三农”、选择“三农”,为全市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市科技局从2024年开始组织实施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活动。今年是第二届,活动从6月份启动。市科技局在网上发出征集启事后,吸引了众多优秀的高校科技人才报名,最终筛选出19名大学生科技志愿者。在40天的活动中,志愿者们与村民同吃同住,深入了解农村、农业现状,用自己所学服务乡村振兴。
“志愿服务活动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了‘把论文写在田野上’的实践课堂。”市科技局局长景行军说,“志愿者们通过参与一线技术服务、科普推广等工作,深化了对‘三农’工作的认识,同时以新技术、新方法为本地农业生产注入了活力。他们带来的不仅是前沿技术,更是推动乡村发展的青春智慧与创新动能。”
通过科技志愿服务活动,市科技局积极构建“政府+ 高校+农科平台”三级联动机制,近两年已经组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山东农业工程学院等高校的37名科技人才,深入全市9个省级农业科技平台开展服务。
为“三农”积聚更多科技力量
在科技志愿服务中,这些高校学子化身“科技红娘”,他们连接着技术与市场,在乡村与城市间进行沟通。
8月20日,在金台区电子商务中心,志愿者淮广英通过网络平台热情推介宝鸡优质农产品。这个暑期,她扮演着多重角色——“田间采购员”“线上导购员”“程序维护员”和“带货新农人”。淮广英深有感触地说:“科技服务如同‘红娘’,一头紧密联系着农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另一头则精准对接城市居民对丰富、安全农产品的多元需求。我们要用所学服务乡村,让‘科技红娘’真正发挥作用。”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一个甜蜜的小故事。志愿者陈宇(化名)去年在蔬菜基地与女友相识,今年,二人准备在他们初次相遇的田野上“官宣”恋情。
服务期的结束并非终点,而是深化科技助农、构建长效机制的新起点。
在秦岭深处的凤县林麝养殖基地,一场突发状况考验着志愿者的应急能力。养殖户老李家一只林麝出现异常,志愿者段红艳、李瑞山协同基地工作人员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凭借团队协作和专业素养成功化解危机。事后,志愿者们耐心指导老李掌握科学饲料配比和基础疫病防控知识。“孩子们教得认真,几周下来,不同季节、不同生长阶段的饲料调配我都学会了。他们还留下了联系方式,以后随时在线提供帮助。”老李欣慰地说。据悉,两批志愿者中,65%与当地农户、涉农企业建立了长期联系,更有32名同学毕业后坚定选择了涉农领域就业,为乡村振兴储备了青年人才。
为巩固活动成果,推动志愿服务从“暑期实践”向“常态长效”升级,市科技局将着力构建长效机制:一方面,依托现有农业科技平台,搭建常态化的“线上+线下”科技服务对接渠道,鼓励高校院所与地方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另一方面,探索建立“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人才库”和“需求项目库”,完善志愿者跟踪培养与激励机制,吸引更多青年才俊将论文写在宝鸡大地上,把才智融入乡村振兴中。
本报记者 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