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A
宝鸡市科学技术局 签发人:景行军
宝科函〔2024〕56号
对市十三届政协三次会议第264号
提案的答复函
郑一萍委员:
由我局协办的《关于加快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提案》已收悉,感谢您对我市科技型企业的关心和支持。现结合我局工作职能答复如下:
一、关于您所提出的“持续推进科技型企业“育小、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全生命周期培育链条”
我市印发了《宝鸡市关于促进科技型企业增量提质的实施方案》。文件通过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多层次、分阶段、递进式的科技型企业成长体系。通过政策支持、宣传培训、针对性上门服务等工作举措,2023年,我市有效高企达489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728户,新认定省级瞪羚企业36户,较2022年分别增长17.5%、35.6%、25%。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加强政策宣传与培训,进一步完善科技型企业培育库,构建从孵化培育、成长扶持到发展壮大的全生命周期梯度培育体系。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不断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规模,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力争年内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800户以上,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0家以上。
二、关于您所提出的“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用好国家奖补资金,优化企业研发投入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加快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化”
2023年,我市共兑现2021-2022年度鼓励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项目补助资金5276万元。其中,对华天科技(宝鸡)有限公司等229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兑现科研项目经费后补助资金2290万元,引导激励企业以科技创新支持自身发展壮大,带动全市重点产业加快发展。引导企业开展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累计加计扣除额37.07亿元,高企减免所得税1.9亿元。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达到32.04亿元,同比增长9.46%,开发新产品1872项,同比增长16.5%。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支持科技企业承担中省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建设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引导创新要素向平台聚集,向企业聚集。使用“先实施、后拨款”的资助模式,在企业开展科研活动并通过验收后予以及时补助,激励企业加大创新研发投入,让企业在科研创新的同时,及时感受到科研创新带来的资源红利和政策获得感。
三、关于您所提出的“持续深化我市“三行一进”产学研合作模式”
我们以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工作为抓手,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永盛钛业等132户企业与西安石油、西安理工等32所高校院所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累计685项科技成果实现单列管理。开展“一进三行”活动,“一企一策”式与企业技术负责人就企业面临的技术难点进行深入分析,对接交流技术解决方案。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涌现出了中铁宝桥、西凤酒股份等一批产学研活动受益企业。2023年,我市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45.51亿元,同比增长19.2%。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进落实省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十条措施工作任务,用好用活十条措施,借助秦创原(高校)促进中心工作站功能作用,积极对接高校科技成果,匹配企业技术需求,形成解决方案。积极服务企业,发挥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和技术经理人的科技服务作用,持续组织开展“一对一精准服务企业”“校企对接活动”“一把手进高校活动”“企业高校行活动”“专家企业行活动”等活动,对接高校和科研院所,促进产学研合作,助推企业创新发展。
四、关于您所提出的“深化“领军人才+项目研发+创新团队”招才引智模式”
不断深化“领军人才+项目研发+创新团队+平台载体”招才引智模式,拓宽引才渠道,创新育才体系,各类创新人才持续聚集。合力叉车李道亮等7人被认定为省级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宝钛集团冯军宁等3人被认定为省级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宝鸡文理学院樊攀被认定为省级青年科技新星。支持西电宝鸡电气、国核宝钛、中铁高铁电气等科技企业与宝鸡文理学院、北京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市域内外高校联合打造省、市级“科学家+工程师”队伍80支。截止2023年底,全市共培育各类科技创新人才(团队)397支,其中省级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29支,青年科技新星19名。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我市优势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研究制定《宝鸡市加强校企研发协同促进科技创新实施办法》《宝鸡市加强“校招共用”引才用才促进科技创新实施办法》,主动靠前开展科技人才服务保障,充分挖掘企业科技人才需求,积极培育“科学家+工程师”、秦创原高层次人才、青年科技新星等人才队伍,依托技术攻关、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建设等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解决人才引不来的问题。
宝鸡市科学技术局
2024年7月8日
(联系人:王琳美,电话:0917-326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