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出台政策措施——
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
本报讯 企业要取得创新成果,离不开持续不断的研发投入,如何有效促进市域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日前,记者从市科技局了解到,今年我市加大对科技企业研发投入的奖补力度,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全面推进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省考目标任务完成。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被列为省科技创新考核指标。为抓好企业研发活动统计年报工作,今年2月我市出台《宝鸡市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吸纳市域外科技成果和自有科技成果转化,依据相关政策给予资金后补助和资金奖励。并且加大科技企业研发投入奖补力度,以及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力度。
市科技局专门制定了相关工作指引。每年4月,结合县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创新主体分布情况,按照对国家、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创新型县(区)的不同要求,下达当年度各县(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任务。
鼓励采矿业,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加大研究开发力度。通过考量项目是否符合未来发展方向,研究人员、开发费用是否平衡等因素,判断企业创新投入的质量。
科技系统将通过建立市、县(区)、重点企业联系包抓机制,加强对企业的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确保企业注重创新投入,实现发展蝶变。
科技赋能农作物良种推广,让百姓——
鼓了粮袋子满了菜篮子
本报讯 早熟优质高产的宝椒1号,外形美观、品质优良的秦薯5号……近年来,农作物良种的试验推广,让我市老百姓充盈了“粮袋子”,丰富了“菜篮子”,也促进了高效农业的发展。
日前,记者从市科技局了解到,“十三五”以来,市科技局充分发挥科技在农作物育种和推广中的引领作用,围绕粮食、果业、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组织实施“优质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辣椒深加工技术产业化开发”“大豆轻简化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优质抗逆小麦新品种选育及生产技术集成示范”等省市级农业科技创新专项;通过国、省审定(登记)小麦、玉米、甘薯、大豆、油菜等新品种。这些项目的实施,引导全市推广了优质专用小麦、大豆、甘薯和优质玉米等良种良法,延伸了农业产业链,加快推进了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
除此之外,市科技局发挥“两地三方”农业科技战略机制,先后共建西农大千阳苹果、眉县猕猴桃、凤县花椒、太白高山蔬菜和陇县核桃、奶山羊、奶牛、旱地农作物等试验示范站(基地),发挥24位市聘农业科技顾问“智囊团”作用,以及科技特派员专业技术团队的力量,进行实验成果推广和技术培训。
位于眉县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猕猴桃试验站,主要围绕猕猴桃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开展研究,试验站里的专家兼任当地的科技特派员,为果农进行专业技术指导。横渠镇西寨村果农胡建设谈起专家的好就赞不绝口:“冬季特派员给我们指导修剪,春季指导我们施肥打药,使我们果农年年都有大收益。”
“两地三方”合作累计筛选引进新优品种285个,实施中省重大项目20多项,培训技术人员8000余人、农民2.2万人次,攻克了一批育种“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加快了农作物育种科技成果转化速度。
巨头鲸创客空间——
跻身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行列
本报讯 近日,科技部根据《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办法》,经地方省级科技主管部门评审推荐,审核并公示,确定133家单位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其中,宝鸡巨头鲸创客空间榜上有名,成为此轮陕西四家上榜孵化器中唯一一家宝鸡创业孵化基地。
巨头鲸创客空间创业孵化基地由陕西巨头鲸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聚焦创业孵化和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服务业务,旨在打造以软件信息和电子商务为主要方向的专业型科技企业孵化器。基地内在孵企业有100多家,累计孵化中小微企业206家,是宝鸡乃至陕西规模较大的创业孵化基地之一。
特别是在创业孵化服务、知识产权服务、互联网信息技术服务、跨境电子商务技术支持和运营服务领域,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和核心竞争力,并在互联网技术和电子商务领域孵化出多家具有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公司现已形成了完整的互联网科技资源共享服务体系和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创业孵化体系,成为高新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产业集聚的大型综合性服务平台。
我市科创基金投资项目——
首次成功实现社会融资
近日,记者从市科技局了解到,我市有一家种子期企业,在得到宝鸡市科技创投基金投资1000万元支持后,经过9个月的培育成长,终于得到社会资本青睐,在三个月内连续获得两轮投资,这是我市科创基金投资项目首个成功实现社会融资的案例。
这家企业是陕西丝路机器人智能制造研究院有限公司,该公司主要涉足智能焊接领域。2019年12月获得宝鸡市科技创投基金1000万元投资,基金公司持有该公司16.67%的股权。这笔投资不仅解决了企业在研发和制造过程中面临的现金流短缺难题,而且促进企业在战略选择、战术设定、公司管理构架、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革新,给公司引入了一批优秀管理人才,帮助企业搭建科学的管理模式等。
一年来,丝路机器人与美国Intel、德国库卡机器人、奥地利伏能士焊机、中国移动保持一级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是中远海运重工集团的A类设备供应商。智能管道焊接机器人已在大连中远海运重工管舾车间现场完成中试并获美国船级社(ABS)认证,填补了船舶及海洋工程领域不锈钢管全流程焊接的空白,性能指标达到中级焊工水平,焊接效率达到人工的三倍。
他们为什么会受资本青睐?宝鸡市科技创投基金管理人单位——网卓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投资总监舒轶夫分析,首先,丝路机器人作为陕西省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建设依托单位,得到省市科技、工信等政府部门的重点支持。在公司早期资源对接上,政府起到了重要的帮扶作用,使公司大大缩短了从研发到市场验证的周期。其次,该公司应用人工智能从事焊接工作,破解当前焊工短缺难题,且他们定位于船舶、轨道交通、火箭等领域小批量定制化的焊接。第三,他们闯市场的“打法”受到社会资本赏识。丝路机器人选择从目标行业的头部客户着手,利用头部客户在行业的影响力,为丝路机器人大规模推广给予背书。一年来的成功实践佐证了当初的构想,投资机构认为,企业从单个行业突破,再拓展到大的行业中去,市场前景很好。第四,在科创基金公司的帮助支持下,丝路机器人在组织架构的建立、关键团队的组合、核心人才的寻找、管理体系的完善等方面,都进行了很好的建设和突破,这样的团队极具凝聚力和战斗力。
据了解,丝路机器人拥有发明专利37项,他们承担的陕西省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已挂牌运行。目前,公司初代产品已问世,完成了智能焊接机器人的定制开发和产品升级,已推广至陕汽蓝通传动、西电宝鸡电气等省内知名公司,今年截至目前,营业额达2000万元。但距离产品大规模生产尚存在2-3年的孵化期,仍需进一步加强销售、产品设计、交付实施等团队建设。
2021年,丝路机器人计划在船舶制造及海工平台、石油机械、能源装备、工程车辆等4个行业率先完成智能焊接机器人的推广应用,实现智能焊接机器人的定制开发和产品升级。
科创型企业当有股虎劲
科创型企业手头有“硬科技”的不少,但是能快速转化为科技成果,并且得到社会资本青睐的公司,却是凤毛麟角,丝路机器人的“出彩”,在于其紧盯前沿、有用户思维,靠不走寻常路,打通高质量发展的上升通道。
有社会资本愿意投资这家创业公司,说明公司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丝路机器人选择智能焊接这个项目,不仅看重焊接人才短缺,需要“机器换人”,而且他们不是做大批量焊接产品,而是满足船舶、轨道交通、火箭等领域小批量定制化的焊接要求,这些细分领域对技术的要求较高,只有掌握核心技术的公司才能啃下“硬骨头”,所以这是公司脱颖而出的一个前提条件。
丝路机器人身上有股“虎劲”,这是一种闯市场的勇猛劲头。一般小企业“出道”时,总会走先和市场上的“小朋友”合作,等壮大了再和“大朋友”合作的路子,但丝路机器人依靠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直接先与美国Intel、德国库卡机器人、奥地利伏能士焊机、中国移动保持一级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正因为有和这些大公司合作的经验,才会为下一轮他们拓展更大市场带来更好机遇。
像这样的企业,在宝鸡诸多科技型民营企业中属于佼佼者,他们具有开放思维,愿意“走出去”寻求更大市场合作,且对前沿科技敏感,能利用科创基金使自身获取更多资源,从而得到快速成长。只有脚踏实地且目标远大的企业,才能行稳致远,愿宝鸡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勇于创新,善于嫁接资本,获得长足发展。
宝鸡三家企业——
获评陕西省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本报讯 近日,宝鸡市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和宝鸡同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两家企业,获评“陕西省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加上之前宝鸡石鼓文化投资公司跻身全省首批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我市目前已有三家企业获此殊荣。
陕西省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评选由省科学技术厅和省委宣传部联合组织,经过企业申报,市、县(区)委宣传部及科技创新局初审上报,省上专家评审,现场考察等程序后正式入选。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占地360亩,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区域内现存抗战时期全国最大的窑洞车间、申福新办公楼、乐农别墅、薄壳车间等4处历史遗迹,是国内现存最完整的抗战工业遗产。金台区对申福新办公楼、薄壳车间、窑洞车间等遗址的改造重新规划设计,结合工合运动和迁厂精神,将宝鸡工业历史文化融入景观及室内,将博物馆与办公等实用功能结合,建成了具有博物馆性质的双创街区,全面展示宝鸡工业发展历程,现已成为我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企业团建基地、宝鸡工业文化研学基地。
卧龙创意文化艺术产业园是宝鸡首家文化艺术创意园,由宝鸡同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实施建设。项目占地约35亩,总投资1.5亿元。园区原属的水泥生产工厂,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小建筑众多。通过对原有办公楼、厂房、仓库等建筑物整体加固和改造,将怀旧工业风格与灵感创意相结合,重新定义并赋予废旧工厂新的“生命”。
有关方面认为,我市文化与科技融合,在民营文化企业运用较为灵活和广泛,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壮大发展,科技元素将会发挥更加多元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