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专版
2020年7月14日第100期第4版

来源:宝鸡日报 发布时间:2020-07-10 15:01 浏览次数:


编者按:近日,全省关中协同创新发展座谈会在铜川市召开,会议提出要大力推进区域协同发展,尊重市场经济客观规律,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加快资源整合互补,结合制定“十四五”发展规划完善产业布局,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联动性、整体性。全省创新资源、特别是科技资源主要集中在关中地区,宝鸡是关中平原城市群确定的副中心城市,在协同创新方面承担着辐射带动的作用。在新时期,宝鸡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陕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全省关中协同创新发展座谈会部署,如何进一步发挥科技人才、研发机构和制造业优势,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本刊将策划系列报道,本期为第一篇。

《关中协同创新发展,宝鸡的机遇在哪?》系列报道之一:

 产业链上开“新枝”  升级有了加速度

本报记者 魏薇

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特别强调,要把制造业做实做强做优,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压舱石”,是“基础工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于变中开新局,惟有选择新赛道,运用新“武器”,方有可能实现发展新突围。

关中协同创新发展,是个大命题,涵盖多领域全方位广角度,宝鸡作为关中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当以更开放的姿态,融入到这场协同创新的洪流中。近两年来,宝鸡在研发机构建设、人才引进培养、产业布局调整、创新体系构架、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方面苦练内功,一些产业或处在“千磨万击还坚劲”的积淀阶段,或在全国或全省展露“直挂云帆济沧海”行业优势,或处于“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抉择探索之中。不论何种状态,产业要素的激越流动、高效配置,正在成为支撑城市新一轮竞争力的向上动力。

科学布局 集群优势逐步释放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分工与合作越来越紧密,大到大飞机、豪华游轮,小到螺丝、纽扣、笔芯,均涉及工业上下游产业链上多个产业的分工协调配合。产业向集群化方向发展,不仅有利于节省生产交易成本,还有利于成就“大巨舰”,形成集群优势,让区域品牌力日益增强,比如一提到家电,人就想到顺德,一提到打火机,就想到温州。

宝鸡是国家“一五”和“三线”时期重要的工业布点城市,大中型企业和国防军工企业相对集中,工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近年来,以打造“装备制造业名城”为目标,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结构调整,形成以汽车及零部件、钛及钛合金、机床工具、石油装备、轨道交通五大支柱产业,航空航天等五大新兴产业、纺织服装等三大特色产业集群竞相发展的良好格局。2019年782户规上工业实现总产值达到3269亿元,较上年增长4%,约占全省的12%。

清晰的产业布局,既遵循传统工业积淀的力量,又能为融入产业发展浪潮而不断赋能。宝鸡紧盯中省对产业布局调整的思路,争取把我市既有的产业优势,挖潜力、显特色,纳入到中省重大项目规划的盘子中,在立项、研发投入、技改、重大专项支持上给予资源投入。

近年来,我市把建立完善企业研发机构、实施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推进重大技改项目建设,作为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通过市上科技创新政策扶持、建立重大科技项目库、加强跟踪服务保障,我市创新环境不断优化、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完善、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通过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全市拥有市级以上各类研发机构204个;2016年到2019年,全市获得国家和省一、二等科学技术奖28项; 2019、2020年先后实施91、77个,年度投资分别为75、78亿元的重点技改项目,为全市稳增长、调结构作出了积极贡献。

2019年共争取到省级技改及产业转型资金1.82亿元,华天半导体产业园项目、陕汽商用车总装生产线、汉德车桥新基地、青啤15万吨纯生扩能、法士特伊顿变速器、吉利汽车技改等71个项目建成投产,新增工业产值约240亿元,极大地提升了相关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链上挖潜能 涌现新动能

原始创新,固然让国人振奋,但对我们这样的偏重制造加工型的工业城市而言,应用层面的创新,是切实的“躬身入局”,以“滴水石穿”的小改变来带动大改变。很多外地专家来宝鸡考察,感受最深的就是,宝鸡产业转型升级做得“实”,这种“实”体现在围绕产业链配置创新链,嫁接服务链、重构开放链,为企业创新发展增添新动能。

宝鸡高新区的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西北区域中心,以华中科技大学为技术依托,通过激光加工技术,助力企业“刷新”技术方案,他们与宝鸡欧亚化工、力兴钛业、科普迪等一大批企业在钛材料激光焊接、切割、表面处理等领域开启深度合作,帮助企业实现“蝶变”。

汽车产业作为宝鸡工业的第一支柱,近年来,全市围绕建设丝路汽车名城目标,形成了以中轻型载货汽车、中高档SUV、新能源商用车、专用车为主导产品,发动机、变速器、车桥等汽车关键零部件并头发展的产业体系,全市11户整车及300多户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在整个链条上,互相“打配合”,整车企业的设计方案思路在变,影响了上下游企业,追求技术创新,进行高效变革。

以陕汽商用车为例,近年来,他们不断升级汽车性能,在轻量化汽车研发方面寻求突破,其研发团队历时两年之久,重点围绕车架、悬架、行驶、铸件及支架类等9个系统,开展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系统优化等方面的产品轻量化改进,终于实现了车体降重500kg/台,降本1164元/台的目标。

链上挖潜能,方有大势能。产业突围需要补链、强链的要素补给,宝鸡这几年内引外联,搭建一批研发平台。出台《宝鸡市高校院所创新平台管理办法》等文件,建设域内平台,通过经费补助、减免租金等政策措施,先后培育引进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分中心、国家高校技术转移中心西北区域创新中心、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西北区域中心、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宝鸡创新中心等国家级研发中心或分中心18个。

大力发展域外平台,在国内外科技资源富集地区,吸收优秀科技人才和先进技术,建立域外科技研发平台15个。秦川机床在美国密歇根州设立北美研发中心,在北京中关村建立物联网技术研发中心;西普数据在上海建立了数据分析团队;中车时代与德国企业合作建立海外研发中心。

以企业市场需求和产业长远布局为导向的研发平台建设,被视为企业补给能量的“加油站”,让宝鸡的产业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变与不变中开辟新天地。

区域协同发展重在打造服务环境

区域协同发展本就是为了打破行政区划的壁垒,依靠创新深化区域间合作,实现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与资源共享,形成协同创新的区域系统环境。

宝鸡该如何享受到这份协同发展的红利呢?“春江水暖鸭先知”,在创新海洋的遨游的企业主们对此深有感触,几位企业负责人表示,区域协同创新,说到底越是拥有海纳北川的创新服务环境,越是能集纳各地尤其是西安的创新资源,为宝鸡所用。这里面,亟待破题的是在体制机制上打破壁垒,大家认为,体制机制的问题,不是政府一家的责任,而是全社会上上下下共同努力的结果,比如国有企业如何冲破体制机制的障碍,释放企业内部“双创”的潜力,主动从行业的上级公司那里争取到更具有行业引领性的研究课题,放在宝鸡完成研发与转化;再比如如何为民营企业创造敢于创新,“轻装上阵”的环境,让企业有能力当下解决“温饱”,也能为长远发展做研发投入与准备。

让宝鸡在区域协同创新上具备更强的“磁力场”,归根结底得解决行业领军人物、高端人才匮乏的问题,如何让城市具备吸引力,城市的服务能力提升是最核心因素。宝鸡文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张伟峰认为,宝鸡的交通枢纽能力需要进一步争取巩固,往东南西北进发要建立更顺畅的连接方式;打造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和医疗体系,也是吸引人才扎根宝鸡的关键因素,解决了高层次人才对子女享受优质教育和医疗资源这些最基本的诉求,就是挽留和打动人心的基础;再者宝鸡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在产业链可持续发展上,培育环境,让项目来了支撑点足够多,企业有条件获得长足发展。

总之,打造宝鸡的城市竞争力、提升创新力,是系统工程,任重道远,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评论:开放是涌现创新的“活水源头”

筱月

当世界在往平的方向发展的时候,区域之间的开放、合作、沟通、互联变得越来越频繁,那些能把开放姿态融入骨髓的机构、团体和个人,能抢占先机于变中求发展,所以开放当是一种思维模式、发展方式,宝鸡全社会各领域都需要打破陈旧观念,在开放创新中绽放新自我,实现新突破。

需认识到开放的红利。笔者曾经采访一家做钛材生产和贸易的企业,其负责人坦言,刚开始几年他们仅是和国内的一些中低端领域的制造企业合作,长进并不大。后来接触到欧洲一家给波音公司供材料的公司,对方对他们的产品提出了严格要求,如此他们开启了生产体系认证的“达标竞赛”,企业几年时间下来,从原材料筛选到加工工艺的标准化流程化控制等诸多领域进行“锻造”,最终实现了产品竞争力上的“多级跳”,现在每年外贸稳定在上亿元的收入。这说明,企业要高水平发展,需要以更开放的姿态,多和“大朋友”、厉害的角色一起合作,这样才能得到提升的机会。

于开放中要架构高效的反馈机制。大家都知道开放的重要性,但是有些发展环境,影响人开放不起来,原因是整个系统没有建立高效的反馈机制,想解决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举个例子,一家企业想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人才提出的合作要求,企业要研究决策过程太长,导致一些好项目好机会失之交臂,所以说,开放心态不是个体的事,是集体上下,各环节都需要树立意识,打破“梗阻”,得到畅联分工合作,把想解决的事,真正办好。

区域协调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开放是敲门砖,有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宝鸡在关天城市群中占有重要位置,产业积淀良好,当在这场发展持续深入的协同创新中,把握机会、积蓄城市长远发展的新动能,各方面要拥抱开放,努力创新,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