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重点领域
信息公开

政府信息
公开年报

对市十二届政协四次会议第171号提案的答复函

发布时间: 2020-12-12 11:34:20 浏览次数:

 

类别:A


宝鸡市科学技术局                                                     签发人:高峰


                           宝市科函〔2020〕11号                         


对市十二届政协四次会议第171号

提案的答复函


张红科委员:

非常感谢您对我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提案》(第171号)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10年4月,我市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全国第二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为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历经9年持续不懈的创建,2019年12月,我市成为全国首批国家创新型城市。主要做法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创建任务。按照国家科技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结合我市实际,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制定了创建实施方案。明确了创建指导思想、目标任务、组织领导、主要内容、保障措施和进度安排。依据目标任务,逐年细化分解,创建以来共分解目标任务1083项,为持续有效推进创建工作提供了保证。

二是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创建合力。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任顾问、市长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其成员单位包括宝鸡高新区、蔡家坡经开区和市科技、发改、工信、农业农村、财政、统计等26个市级部门。各县区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各成员单位明确了分管领导、主抓的科室。

三是出台政策措施,优化创新环境。围绕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我市先后出台了《宝鸡市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宝鸡市引进高端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扶持政策》《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宝鸡市鼓励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为新时代持续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政策保障。

四是强化科技投入,支撑产业发展。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全市财政科技投入逐年增加。设立了创新专项资金,着力支持企业关键技术研发、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及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培育等科技创新活动。

五是加强宣传报道,营造创建氛围。我们先后在《科技日报》、《经济日报》、《陕西日报》等省以上新闻媒体上,不定期开展创建宣传。在宝鸡市广播电台新闻节目前加播“创新型城市建设”宣传语,在宝鸡日报开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专版,目前已经刊出93期,广泛开展创新政策、创新成果的广泛宣传,推介科技成果300多篇。

二、创建主要成效

创建以来,我市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示范基地等殊荣,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位居全省地级市第一,技术合同交易额位居全省地级市第二,2018年科技进步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8%,位居全省地级市第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健全。试点以来,新建国家、省、市企业技术中心125个(包括国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目前,全市市级以上各级各类技术研发中心,从试点初的41个增加到166个。新建重点实验室2个,目前,全市有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院士、博士后工作站16个。研发中心遍布我市主导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建成了“石油天然气管材”、“油气钻采装备”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0个。建成了以高新区为依托的西北有色院宝鸡分院、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分中心、西安交大快速制造国家工程中心3D打印材料创新中心、华中科技大学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西北区域中心等7个分中心。

二是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向基层延伸。在全省地级市中首家建成了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宝鸡分中心),向上对接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向下互联各县区、高新区、经开区。并在6个县区开通了宝鸡科技创新服务分中心。统筹利用省内科技资源,解决了科技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初步实现了科技资源统筹与共享。

三是引进了一批高端科技创新领军人。试点以来,我市宝钛集团、中车宝鸡时代、国核宝钛锆业股份公司等63个企业引进高端科技创新领军人才78人。2011年到2018年,落实人才政策奖励扶持资金886万元。

四是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试点以来,通过产学研合作,实施共实施省级科技计划项目619项,获得省级科研补助资金23265万元。实施省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131项。围绕载人航天、载人深潜、高速铁路等国家重点工程,攻克了一批重大关键技术,企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2011年到2017年的7年间,市政府对宝鸡石油钢管有限责任公司、宝钛集团有限公司、陕西烽火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等242家企业的443个创新项目政策扶持资助资金4806万元。

五是培育了一批科技创新主体。新增中小企业2万多户;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50多户,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从试点初的不足50家发展壮大到超过200家,金台、凤翔、眉县、千阳、凤县、扶风、渭滨、陈仓、岐山、太白10个县区先后被陕西省确定为省级创新型试点县区,在全省各地市中位居第一。2015年新增凤翔、蟠龙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两家。

六是我市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创建以来,我市取得的专利申请量23408件、授权量12971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6092件、发明专利授权量1278件,国外发明专利申请量14件、国外发明专利授权量5件。制定国家标准90多项,制定行业标准121项。2019年,技术合同交易额31.57亿元。2018年,全社会研发投入33.21亿元,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47%,投入强度比创建前提高了0.2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32.07亿元,占到主营业务收入的1.24%,投入强度比创建前提高了0.33个百分点)。

三、今后重点工作

今后一个时期,持续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思路和总体目标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四城”建设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和全市加快开发区发展大会精神,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大科研开发投入、壮大科技创新主体、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着力引进培育高端科技创新人才为重点,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和人才链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到2022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左右。重点做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着力推进企业创新,增强持续发展新活力。一是加快培育科技型企业。全面落实国家研发费用、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瞪羚企业精准培育力度,通过分类指导、梯次培育、差异扶持、扩量提质,引导鼓励各类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打造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排头兵”企业。到2022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翻一番,达到300家以上,瞪羚企业达到50家以上。二是加大研发机构的引进和建设。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积极支持企业走出去、引进来,积极争取更多的中省科技资源和研发平台落户宝鸡。围绕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支持县区、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共建新型研发机构,争取更多研发平台进入省级和国家级序列。到2022年,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达到200家以上。三是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建立“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全链条科技企业孵化培育体系,着力打造一批专业化“双创”孵化基地,到2022年累计达到150家以上,形成创新主体不断壮大、创新活力迸发的格局。

(二)着力推进产业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引擎。一是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以汽车及零部件、钛及新材料、烟酒食品、优势装备制造、能源化工五大千亿产业集群为重点领域,以国家、省级高新区为重要载体,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支持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省级特色产业创新链等重点项目,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技术、转化一批科技成果、研发一批创新产品,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二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围绕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能源、互联网、大数据、传感器及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及健康设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聚集人才、资金、土地等资源要素,开展关键技术科研攻关,打造西北地区战略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围绕中车轨道交通产业园、中铁电气化科技产业园、秦川机床机器人关节减速器、高精度数控刀具智能制造、新能源叉车等,积极谋划一批工业技改项目,推进产品、技术、模式创新,以项目强存量、激活力、促转型。四是强化乡村振兴和民生领域科技支撑。推进乡村振兴和科技扶贫计划,组织实施一批农业新品种培育、新技术推广、新产品开发等集成示范项目,完善全产业链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围绕“蓝天保卫战”“平安宝鸡”建设,提升大气污染防治、土壤污染治理和应急保障等领域技术供给能力。到2022年,力争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0%以上。

(三)着力推进区域创新,打造联动创新新格局。一是推动县域创新驱动发展。以开展国家创新型县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创建为抓手,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眉县、凤翔、渭滨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和重返全省“十强县”“五强区”目标为契机,争创国家创新型试点县区;千阳、陇县发挥矮砧苹果和羊乳产业优势,争创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二是支持高新区创新引领。按照“国家级园区上水平、增优势、强品牌,省级园区上档次、增特色、提效益”的思路,激活宝鸡高新区创新引领作用,在科技新城、高铁新城上持续突破,加快建成全国一流园区,在全国国家级高新区中的排名提升3-5个位次以上;强力推进蟠龙新区、凤翔高新区、蔡家坡经开区发展,增强全产业链集聚功能,提升协作配套能力,打造创新创业先导区,力争进入国家级开发区行列。三是加快特色科技园区突破发展。对扶风绛帐生物医药产业园、眉县霸王河工业园、陈仓机器人智能制造产业园、渭滨互联网产业园、金台大数据产业园等县域特色科技园区,按照“名园”“名区”建设目标,着力引导资金、技术、人才、服务等生产要素向园区流动,增强园区吸纳辐射能力,实现突破发展。到2022年,力争全市各类科技园区达到50家以上,其中,国家级、省级科技园区达到20家以上,科技园区总产值占GDP的比重年均增长15%以上。

(四)着力推进协同创新,构筑成果转化新高地。一是深化产学研合作。继续深化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安交大在高端人才引进、智能制造、钛及钛合金新材料领域的合作,加强研发平台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深化与浙江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的合作,合力推进全市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与西农大、杨凌示范区围绕共建试验示范站(基地)、产业研究院、田间大学等创新平台,持续深化“两地三方”农业科技合作。二是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认真国家、省、市有关政策措施,强化人才引进培养机制,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加大高层次外国专家引进力度,建立有效的人才柔性引进机制,着力引进高端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鼓励更多科技人才、研发成果落户宝鸡。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鼓励企业吸纳市域外科技成果和自由科技成果在宝鸡转移转化,加快科技成果协同转化、共享转化。三是推动军民科技融合创新。依托宝鸡军工企业密集优势,依托电子通讯、航空装备、新材料等三个军民融合产业园,突出航空装备、军工电子、军用纺织、电光源器件等军工科研生产配套项目,以及纺织机电产品、铅酸蓄电池、光伏逆变器等民品产业项目,促进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移、融合发展。力争每年全市与省内外高校院所联合实施重大科技项目50个以上,实现经济效益300亿元以上。

(五)着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形成工作新合力。一是建立完善工作联动机制。围绕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统筹各类创新资源,谋划部署一批创新平台,推进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围绕产业集群转型发展,加快实施“1553”行动计划,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结合区域产业特色,主动承接科技成果,着力培育创新主体,强化新产品、新技术开发,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着力培育园区和特色产业。二是改革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优化财政投入方式,落实各级各类科技创新支持政策,完善市级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围绕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确定年度支持的重点领域、重点内容、重点环节,形成务实管用、便捷高效的科技项目和资金管理体制。三是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依托地方金融机构,探索设立宝鸡市科技支行,开发“高新技术企业贷”“军民融合贷”“创新创业贷”等形式多样的科技金融产品,建立全链条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积极搭建企业与金融机构、风投机构沟通桥梁,支持鼓励企业通过主板、科创板、新三板等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助推全市追赶超越和高质量发展,把我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推向一个新阶段,为加快“四城”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宝鸡市科学技术局

2020年7月27日


(联系人:高德禄,电话:3262873)


抄送:市政协提案工作委员会,市政府督查室。